天干和地支是谁发明的

2024-06-10

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到底是谁发明的?起源是什么呢?

天干地支简称干支,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。天干是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也叫天干;地支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也称十二地支。

据说,天干地支的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轩辕时期的大挠氏。起先,天干仅是用来记日,因为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以十进位的;地支用来记月,因为一年十二个月,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。

春秋战国时期又采用十二辰(地支)纪月,而十二辰纪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。西汉末始又用干支来纪年。

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,将开国日定为甲子年、甲子月、甲子日,甲子时。同时,把天干地支引入历法,作为纪历的符号。这就是天干地支的由来。

天干地支是怎么来的呢?

天干地支产生炎黄时期。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,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。我国古代以天为主,以地为从,天和干相连叫天干,地和支相连叫地支,合起来叫天干地支,简称干支。

天干地支二者的组合,产生了六十甲子,在中国采用公历之前,人们长期用它记年、月、日,如甲子年、丙寅年、戊辰年等。例如,公元2001年,是中国农历的辛巳年;下一个辛巳年则是在60年以后,即公元2061年。

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发明是在远古的天皇时代,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干支历法的雏形。 干支的发明也标志着最原始历法的出现,然后再配合数字,就用来计算年岁。

天干地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,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被称为“十天干”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叫作“十二地支”。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,组成了干支纪法。

天干地支谁创建的

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发明是在远古的天皇时代,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干支历法的雏形。 干支的发明也标志着最原始历法的出现,然后再配合数字,就用来计算年岁。

据说,天干地支的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轩辕时期的大挠氏。起先,天干仅是用来记日,因为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以十进位的;地支用来记月,因为一年十二个月,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。

公元85年),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。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,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。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,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。何人创立,已无可考。

干支纪年法到底是谁发明的,无法考据。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知道干支纪年的出现时间,但是却无法从已知的资料里面得知发明者。干支纪年法,可以和现在国际上使用的一个历法并列。

为什么会有十大天干十二地支呢?

天干是十个从一到十基本数字,所有数都由这十个数字组合而成。每天有十二个时辰,每年有十二个月,所以地支要十二个才能一一对应。用天干配地支来纪年,从甲子起,每60年刚好一轮,然后又从甲子始,所以称60年为一甲子。

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,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日,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。天干的汉字数目依次是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

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说法起源于郑文光所著的《中国天文学源流》一书,传说是轩辕黄帝时期的大挠氏最早创立。

▲干者犹树之干也。甲:像草木破土而萌,阳在内而被阴包裹。 乙:草木初生,枝叶柔软屈曲。 丙:炳也,如赫赫太阳,炎炎火光,万物皆炳燃着,见而光明。 丁:草木成长壮实,好比人的成丁。

天干地支的由来?

天干为阳代表天气,地支为阴代表地气,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(六十甲子)构成了天地运行(年月日时)的模拟循环符号体系。

“十二地支”则由常羲“生月十有二”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,产生于殷商之前,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。所以,郑文光推断:“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。

天干地支的起源 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,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日,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。天干的汉字数目依次是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

这天干地支的由来,有多个版本的传说。其中《渊海子平》说是黄帝筑坛祀天,方丘礼地。天乃降十天、十二支。就是说天干地支是上天掉下来的。《三命通会》则说是天皇氏制定了天干地支。